查看:6673 回复:4 发表于 2018-5-21 12:09

3万

主题

0

好友

52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首席常在

元老勋章 优秀管理奖 特殊贡献奖 论坛管理奖 灌水高手

发表于 2018-5-21 12:09 |显示全部楼层

成都下岗夫妻将糖油果子做成“网红店” [复制链接]

成都下岗夫妻将糖油果子做成“网红店”
(2018-05-21 06:51:56) 来源:华西都市报

有了支付宝,免去肖易江一边收钱一边揉面的尴尬。

每一个成都“土著”或者逐渐变为成都“土著”的人,一定对成都美食进行过逐一“打卡”,除了川菜、火锅、冒菜、串串这些远近闻名的“主菜”,成都各种小吃也招人喜爱,比如著名的成都青石桥三绝——荞面、肥肠粉以及糖油果子,就存在于人们的记忆和味觉里,并且一代代延续下去。

在靠近成都春熙路商圈的武城大街上,就有一家糖油果子店,被成都本地人以及外地游客共同“确认过眼神”。5月18日,在由支付宝和媒体等生态伙伴共同发起的“天下码商成长计划”发布现场,这家糖油果子门店被评为“天下码商”成都站的“十大优秀码商”之一,其店主肖易江女士接受了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的采访。

另谋生路

夫妻双双下岗学做糖油果子

初夏的一个周末,艳阳照得路上的行人懒洋洋的,在成都武城大街上一家没有店招的糖油果子店却被顾客“围”得水泄不通。这家店铺从外面看只能看到一个两三人宽的窗口,窗口玻璃箱里堆着新鲜出锅的糖油果子,玻璃窗上贴着蓝色的支付宝收钱码。窗内的女店主正麻利地往食品袋里捡着糖油果子,而窗外围了两层的顾客拿出手机,或拍照打卡,或扫码买单。

“上世纪90年代,我从干了很多年的织布厂下岗了,正在为失业还没有别的技能发愁,没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,我丈夫也下岗了。”肖易江告诉记者,当时生活问题一下子横在她和丈夫眼前。据她回忆,当年下岗失业的人,很多选择去外省打工谋生路,但她和丈夫商量了很久,最终决定向一个亲戚拜师学艺,做炸糖油果子的生意。

“刚开始卖糖油果子的时候,我们没有店铺,就推个小车子走街串巷,沿路叫卖。”肖易江回忆道,卖糖油果子这条路一开始并不容易,夏酷暑冬严寒,不仅人辛苦,糖油果子也“遭不住”,夏天太热怕坏,冬天太冷怕凉。

后来肖易江有了固定的门面,但又遇到街道铺面改造,“我们的店铺被挤得就剩下一个小门洞”,对生意的影响也很大,一天仅有二三百元的营收。

不过情况总是越来越好。“可能是我们味道确实还可以,也可能是在网上发我们这家的人越来越多,总之现在生意越来越好了。”肖易江介绍,由于受到消费者的喜爱,5个一串的糖油果子虽然只卖4元钱,但多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到上千元钱。

支付改变

移动支付既方便又干净卫生

眼见生意越来越好,肖易江和丈夫都非常高兴,但同时也有一些担忧。一方面,糖油果子价格低,都是“元票交易”,平时店里就肖易江和丈夫两人,要和面、搓团、炸果子,还要数钱、收钱、找零钱,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。

“不管是买一串还是买两串,总得给顾客找上几元钱零钱,有时候还真的忙不过来。”肖易江表示,有时候顾客拿张一百元的钞票来买一两串糖油果子,不仅要去数一大把零钱找给顾客,还要仔细地验一下钞票,这个过程很费时间还有风险。

另一方面,做糖油果子一定要用手和面、搓团,“如果一边要和面,一边要数钱,就太不卫生了。”肖易江说,为了干净,那时候她都用筷子来夹钱,“但筷子毕竟不是手,就更加麻烦了。”

“后来有不少顾客告诉我们,可以用支付宝收钱,我们当时不知道支付宝是什么,但是很多客人都在建议,我们就决定试一下。”肖易江说,让她感到意外的是,自从她在窗口贴了支付宝的收钱码后,几乎所有客人都懒得去掏钱包,而是用手机扫一下,就付钱了。“这下就方便多了,我们甚至还不用去银行存钱或兑换其它面额钞票,现在感觉两个人做这一家店,就轻松多了。”

另外,肖易江也补充道,现在她都会主动建议顾客用支付宝付钱,“顾客那边一输密码,我这边就有一个到账提醒,不仅不用在用筷子去夹钱,甚至不用看手机,又方便又干净。”

诚信商家

“小时候的糖油果子”还是原来的味道

肖易江的店铺虽然小,却是成都远近闻名的“网红店”,被誉为“小时候的糖油果子”,甚至还有顾客建议她开淘宝店,让远在他乡或者外地的顾客,也可以吃到。

“学炸糖油果子其实不难,难的是做得好。”肖易江说道,糖油果子是很多成都人从小熟悉的小吃,它要求看起来要金黄、闻起来要香,吃起来要外酥里嫩,入口化渣,还得不油不腻,这就很有学问了。

记者了解到,肖易江的糖油果子之所以能受到广大顾客的喜爱,与她讲究的选材、传统的烹饪方式分不开。虽然肖易江不懂什么是“用户黏性”,但是记者发现,她对做好“用户黏性”很有一套。

“生意虽然小,但是最讲究的一方面是味道好,另一方面,诚信也非常重要,这样顾客来了一回才会来第二回。”肖易江说,她家的糖油果子从选材就很讲究,“我们的糖油果子都是用自家的汤圆粉子调的面,也不用泡打粉,让面粉自然发酵。”另外,肖易江介绍,他们做糖油果子也坚持了传统的方式:炸的时候一面下果子,一面搅动,一面不断地往锅里添加红糖……

“我们的糖油果子不管在案板上搓得多圆,和其他家的不一样,下锅的时候都会自然瘪下去,这样果子的中心才会自然膨胀酥松起来,口感也会比较好。”说起自家炸糖油果子的“秘诀”,肖易江一点也不怕被“偷学”了去,因为在她看来,所谓的秘诀很简单,就是“诚信”,在选材和制作的过程中都认真地、一丝不苟的对待,就是“小时候的糖油果子”保持原来的味道的诀窍,而这也是“天下码商”所致力于打造的,一个小商家诚信经营的商业氛围。

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王婷实习生刘念忻小松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成为新用户

04

214

主题

0

好友

1万

积分

论坛元老

我是你爸爸

发表于 2018-5-22 11:39 |显示全部楼层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0

好友

24

积分

新手上路

发表于 2018-5-29 14:16 |显示全部楼层
又是励志的。。。又想骗我们去卖糖油果子!~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3万

主题

0

好友

52万

积分

超级版主

首席常在

元老勋章 优秀管理奖 特殊贡献奖 论坛管理奖 灌水高手

发表于 2018-5-31 15:33 |显示全部楼层
糖油果子香又甜
儿时回忆滚滚来
2018年5月31日  成都日报

顾客排队购买糖油果子

    滚烫的油锅里翻腾着又红又亮的糖油果子,随着滋滋的油炸声,浓烈的香味整条街都能闻到。竹签串起5个,一边走一边吃,幸福的感觉在嘴里和心里弥漫。在武成大街上有一家“成都小时候的糖油果子”,肖大姐和颜大哥卖了28年,一直坚持传统做法,维持相同的口感。一个小小的旧门面,每天要卖出十多锅。华阳、双流的人都要专程过来买,就是为了这口“小时候的味道”。

下午3点,糖油果子店门口排起了队,“老板儿,还要等好久哦?”“马上马上,几分钟就出锅了。”肖大姐挥舞着手中的大勺,整锅红亮的糖油果子匀速旋转。一旁的颜大哥也忙得不可开交,他将揉好的糯米捏成一个个小团子,沿着圆桌摆放好。“刚才来了几个人,把上一锅的糖油果子全部买起走了,好像是给全公司的人带的。天天生意都好,已经记不清楚卖了好多锅了。”

“给我装10块钱的”“我要3串”,在外等待的人立刻七嘴八舌,又是扫码又是掏钱,“拿到吃用签签,带走拿塑料袋装,冷了就不好吃了。”虽然生意好,但肖大姐还是一个个提醒,保证自己糖油果子的最佳口感。

肖大姐20多岁就跟着颜大哥卖糖油果子,第一家店开在青羊宫,后来又辗转烟袋巷、正府街等多个地方,最后在武成大街固定下来,一卖就是十多年。“不管开到哪儿生意都好,味道是豁不到人的。”肖大姐骄傲地告诉记者。1990年刚开始卖是两角钱一串,现在已经涨到了4元,“咋糖油果子都这么贵了哦?”听到这样的感叹,肖大姐马上就要解释,以前米才一角多一斤,原材料人工都在涨,卖便宜了那肯定是偷工减料的,“我这个是明贵暗相因,你吃一口就晓得,不好吃不收你钱。”

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,肖大姐的糖油果子成了“网红”,这股正宗的“小时候的味道”在微博、论坛等平台上爆红,好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慕名前来,来回几个小时,就为了买一串糖油果子。“现在啥子山珍海味没吃过,但念念不忘的始终是这个小时候的味道。”一位排队的顾客说出了大家的心声。

互动话题

小时候最爱吃什么

说起这个话题,每个人都能滔滔不绝,关于回忆的食物有很多,记者梳理了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食物,和大家一起回忆。

雪糕类:首先是最受欢迎的娃娃头,咖啡色和白色分别是两种味道,好吃到飞起来。小时候还喜欢吃棒棒冰,冻硬了之后掰成两半,可以和小朋友分享。上世纪90年代的小卖部可以买到“大冰”“小冰”,包装很简陋,也很便宜,深受小朋友的欢迎。

零食类:小时候的爆米花还记得吗?“砰”的一声,害怕地堵住耳朵,但又难以抑制期待,要走近了看。爆米花爷爷是童年的魔术师,从家里舀一杯米交给爷爷,没多久就变成了一大包白花花的爆米花。华华丹、大大卷、酸梅粉、金币巧克力、戒指糖、口红糖,还有送水浒英雄卡的小浣熊干脆面,当年为了集齐108张卡疯狂地买干脆面。

街头小吃类:甜不辣,征服了一代又一代小学生的顶级美味,把里脊、土豆等菜炸熟,蘸特制的甜酱和海椒面,这是放学路上最爱吃的东西。如今成都还有几家甜不辣老店,很多人是从几岁吃到了几十岁。夏天去猛追湾游泳池游了泳,出来必须让爷爷买蛋烘糕,香辣酱加大头菜,芝麻酱加白糖,吃完再来一碗冰粉,晚饭都不想吃了。叶儿粑、蒸蒸糕、三大炮、搅搅糖、叮叮糖……这些东西现在也时常看到,遇到了就必须买,都是回忆。

自制类:酱油饭的美味,吃过的人自然知道。酱油、猪油和饭拌在一起,根本不需要菜,可以吃几大碗。那时的酱油不是超市买的,而是要到楼下打。听到“打酱油!酱油来咯!”的吆喝马上拿着瓶子跑下去。那种酱油特别香,拌饭可好吃了。

本报记者 杜文婷 摄影 刘阳

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帐号?成为新用户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0

好友

125

积分

普通会员

发表于 2025-3-4 14:17 |显示全部楼层
以前每次吃这个都觉得有一点油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成为新用户

本版积分规则

Processed in 0.080785 second(s), 28 queries

发表新贴 返回顶部